2025年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依然处于中高速经济周期下平衡“稳增长”与“调结构”、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进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我国有效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总体看,上半年主要指标好于预期,经济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从世界范围看,中国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为世界经济注入更多动力和确定性。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稳中略升的向好态势。从宏观经济指标看,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3%。从近几个月的先行指标看,服务业景气指数持续保持在50%以上的扩张区间,发展势头良好。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高频数据也显示,二季度,我国消费、投资、工业生产、企业经营等多领域高频数据继续改善。经济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主要有以下亮点:
一是,增长新动能持续积聚。近年来,各地加大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力度,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保持较快发展。2024年“三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8%左右,新动能逐渐积聚。今年上半年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继续带动高技术产业发展。各地还积极加大研发投入,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已接近2.7%,超过欧盟平均水平。今年1至5月,我国有效发明专利申请量近500万件,增长12.8%。
二是,国内大循环进一步做强。今年以来,我国把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扩大内需、促进生产、畅通循环。从统计数据看,人流、物流、资金流都在改善,上半年内需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8.8%,其中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为52%,是增长的主动力。
三是,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上半年,各地继续实施传统产业更新改造,尤其是在国家“两重”“两新”政策支持下,改造步伐明显加快。积极对接“互联网+”“AI+”“数字+”,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绿色产业发展,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
展望下半年经济运行,宏观政策持续发力、适时加力,落实落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方面,今年以来财政积极靠前发力,广义财政支持力度加大,重点领域支出得到较好保障。下半年,要加快今年已安排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使用,把这些资金精准投放到具体项目中,重点聚焦于“两重”领域,积极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促进消费升级,推动设备更新以促进产业升级。中央预算内资金对重点领域的投资步伐也在加快,涵盖了交通、能源、水利等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货币政策方面,年内第一轮降息降准政策已全部落地,这不仅能够缓解银行体系资金压力,还能有效降低综合融资成本,为实体经济注入活水。下半年,更多增量政策有望陆续出台,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市场信心和活力。预计央行将继续优化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结构,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强度、适配性和精准性;通过提供优惠利率、降低融资门槛等方式,重点支持教育、体育、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相关领域基础设施方向及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质生产力方向。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十五五”时期,中国经济需要进一步平衡短期“稳增长”与长期“调结构”的目标,由“量”的突破转向“质”的飞跃,实现高质量发展。从短期看,要继续加力实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合理搭配的需求管理政策,确保经济发展态势保持可持续性。从中长期看,要从供需两端同时发力,积极推动“调结构”。需求端,要更加突出消费的作用,把经济增长转到以消费为主导的轨道上来;供给端,要推动产业不断升级,培育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需求侧看,未来中国经济可持续升级发展的路径选择是提升消费在GDP中的占比。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拥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纵向比较,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20年的39.1万亿元提升到2024年的48.3万亿元,年均增长5.5%。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52.3%、24.7%、23%。但横向比较,根据世界的数据,在全球范围内,消费占GDP比重平均约为75%,其中个人消费约占65%左右。而我国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左右,其中个人消费水平低25%,仍然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本轮宏观调控是把消费与投资作为构成内需的两大要素并重而予以推动提升的。从最新的数据看,投资在GDP中的占比依然较高。这对于短期“稳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过,从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调结构”的角度看,未来宏观调控的政策导向应该更加突出消费在内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消费在整个GDP大盘中的比例。今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该方案从促进收入合理增长与改善消费环境、便利化消费两个大方向部署了重点任务。要按照方案提出的方向持续贯彻执行,把提振消费摆到更加突出位置,优化经济增长结构,把中国经济转到以消费为主导的增长轨道上来。
从供给侧看,要持续推动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培育未来经济增长点。
产业改造升级要继续坚持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两端发力、双轮驱动。一是加快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传统产业在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是我国保持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地位的基本盘。要通过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深入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聚焦企业发展和产业转型需要,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全行业全链条普及应用。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大力发展智能产品和装备、智能工厂、智慧供应链,建设国家创新应用先导区,推进高水平赋能。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统筹推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完善绿色制造标准和服务体系,推进资源高效利用,加快工业绿色低碳发展。
二是发展新兴产业和培育未来产业。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预计“十五五”规划会根据“十四五”规划执行情况提出更高的目标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要用好国内大市场和丰富应用场景,统筹技术创新、规模化发展和应用场景建设,发展壮大、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推动北斗在通信领域、大众消费领域规模应用,积极培育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新的增长点。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推动人工智能、元宇宙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