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一运动·(B-sports)官方网站-必一登录入口

2025无人系列专题报告:智慧物流东风起无人叉车晓将至-Bsports必一体育

2025无人系列专题报告:智慧物流东风起无人叉车晓将至

作者:小编 日期:Jul.27.2025 点击数:  

  在电商仓储、智能制造等领域的物流场景中,一种能自主规划路径、精准完成装卸搬运的“无人叉车”正悄然普及。作为叉车技术与自主移动机器人(AMR)技术的融合产物,无人叉车不仅改写了传统物流的作业模式,更成为智慧物流赛道商业化进程的典型代表。从依赖预设轨道的自动化设备,到能灵活应对复杂场景的智能机器人,无人叉车的进化背后,是技术突破、经济驱动与政策支持共同作用的结果。

  无人叉车的发展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AGV(自动引导车)技术,早期主要依靠电磁轨道、二维码等物理标记导航,只能在固定路径上执行简单任务,被称为“叉车AGV”。这种模式灵活性极差,遇到障碍物就会停滞,多机协同作业时还容易拥堵,难以适应动态变化的物流场景。

  2010年后,SLAM(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自然导航技术的突破成为关键转折点。搭载SLAM技术的无人叉车不再依赖预设轨道,而是通过激光雷达、视觉传感器扫描周边环境,实时构建地图并定位自身位置,遇到障碍物时能自主绕行,甚至能根据场景变化调整作业策略。这种具备环境自主感知与智能决策能力的设备,被称为“叉车AMR”,标志着无人叉车从“自动化”迈入“自主智能化”阶段。

  数据显示,2023年采用SLAM导航的无人叉车已占据75%的市场份额,成为行业主流。与此同时,5G与边缘计算技术的融入,让多台无人叉车能实现集群调度,数百台设备可在同一仓储场景中协同作业,效率较传统人工模式提升3倍以上。

  尽管2023年无人叉车在传统叉车中的渗透率仅为1.66%,但近八年其销量从300台飙升至1.95万台,年均增长率达68.5%,背后是经济、技术与产业环境的多重支撑。

  经济性是核心驱动力。随着规模化生产与国产供应链成熟,无人叉车价格从2018年的60万元/台降至2023年的22万元/台,而传统电动叉车均价约10万元/台。虽然初期投入较高,但从全生命周期成本看,无人叉车的优势显著:一台无人叉车可替代2-3名叉车司机,按年均人工成本8万元计算,1-3年即可收回成本,而设备寿命长达15年以上。对企业而言,这意味着长期运营成本的大幅降低;对行业而言,高附加值特性(毛利率30%-40%)也吸引了更多玩家入局。

  技术迭代持续拓宽应用边界。目前,无人叉车已广泛应用于电商仓储、新能源工厂等标准化场景,完成原材料转运、成品入库等流程。但在负载大、环境复杂的传统工业车间,其渗透率仍较低。不过,随着“开箱即用”技术的发展,部分新款无人叉车可在5分钟内完成部署,无需复杂调试;未来更有望向“工业移动具身智能”进化,具备分拣、装卸等全链条作业能力,覆盖从车间到户外的全场景。

  必一运动

  政策与产业生态也形成有力支撑。近年来,智慧物流成为产业升级重点方向,政策通过引导设备更新、拓展应用场景等方式加速行业发展。无人叉车与无人物流车、智能仓储系统的协同,正推动形成从原材料运输到终端配送的全链路无人化生态,进一步打开市场空间。

  当前,无人叉车市场呈现“传统叉车巨头”与“AGV/AMR科技公司”双强格局,两类玩家各有侧重,共同推动行业发展。

  传统叉车龙头如安徽合力、杭叉集团等,凭借数十年制造经验,优势集中在硬件能力与渠道网络。它们的固定资产占比达10%-20%,生产能力扎实,产品谱系完整,从轻型搬运到重型堆垛全覆盖;销售网络遍布全球,应收账款周转快,资金效率更高。依托对工业场景的深刻理解,这些企业正从仓储物流向汽车制造、重工业等复杂场景渗透。

  必一运动

  AGV/AMR公司如海康机器人、极智嘉等,则以软件与解决方案为核心竞争力。它们固定资产占比低于10%,侧重算法研发与系统集成,在SLAM导航、集群调度等技术上领先,毛利率可达41%。不过,由于定制化方案占比高,其应收账款周转周期较长,平均3个月以上。这类企业目前主要聚焦仓储物流场景,2024年极智嘉的仓储业务收入占比达91%,同时通过海外市场(毛利率46.5%)提升盈利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两类企业正走向融合:传统叉车公司加强算法研发,科技公司则完善硬件制造能力。在全球化布局上,传统巨头凭借遍布200多个国家的渠道,更易将无人叉车推向海外;而科技公司则通过技术输出,在高端市场建立优势。

  从仓库里的精准搬运到车间里的灵活作业,无人叉车的普及正重塑物流行业的效率逻辑。随着成本持续下降、技术不断突破,这个曾被视为“小众设备”的产品,有望成为智慧物流的核心支柱,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向更智能、更高效的方向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