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5智能物流行业专题报告:AI赋能物流新变革,无人叉车引领智能升级
在人工智能与具身智能技术快速迭代的当下,物流行业正迎来一场深刻的智能化变革。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关键环节,物流领域的效率提升与模式创新备受关注。其中,B端物流搬运场景凭借独特优势,被视为具身智能机器人率先落地的突破口,而无人叉车则成为这场变革的核心载体,正引领智能物流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随着电商零售、制造业的蓬勃发展,物流搬运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2024年全国快递业务量已达1751亿件,公路与铁路货运量分别突破419亿吨和52亿吨,庞大的体量背后是对高效搬运解决方案的迫切需求。与C端服务场景相比,B端物流搬运场景具有显著的落地优势:
从市场空间看,工厂内外的物料转运、仓储分拣等工作体量庞大,且随着产业链扩张持续增长,为智能机器人提供了广阔的应用舞台。从任务特性而言,搬运、拣选等操作动作模式相对固定,交互场景简单,复杂程度远低于C端的家庭服务等场景,更易实现标准化与规模化复制。此外,当前物流搬运对人工依赖度高,劳动力成本逐年攀升(2023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平均工资达8.7万元/年),机器人替代需求强烈。
国际巨头已率先展开布局:亚马逊推出的Vulcan机器人凭借力反馈传感器与AI技术,可精准拣选75%的仓库物品;Figure发布的60分钟物流分拣视频显示,机器人已能灵活处理多类型包裹,接近人类操作水平。这些案例印证了B端物流场景对智能机器人的兼容性,也预示着具身智能在物流领域的商业化落地已箭在弦上。
叉车作为物流搬运的核心设备,为智能升级提供了坚实基础。2024年中国叉车保有量约540万台,全球销量达214万台,庞大的设备基数与分散的下游场景(覆盖汽车、锂电、供应链物流等数十个行业),为无人叉车的技术迭代与场景验证提供了天然优势。
无人叉车融合传统叉车与AGV(自动导引车)技术,可实现仓库存取、产线转运、月台装卸等全场景作业,有效解决人工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等问题。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无人叉车销量达3.07万台,中国市场销量1.95万台,同比增速均超45%,但渗透率仍不足2%,处于快速增长初期。
AI技术正成为无人叉车升级的核心驱动力。通过SLAM(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导航、激光雷达感知、深度学习决策等技术,无人叉车已实现从“循迹行驶”到“自主避障、动态规划”的跨越。国际物料搬运巨头凯傲集团与英伟达合作,利用AI构建物流场景数字孪生系统,实时优化车辆调度与路径规划;英伟达Isaac机器人平台则帮助宝马集团实现工厂物流智能化,轻松适配多车型柔性生产。这些案例表明,AI正从单一技术应用升级为重构物流全链路的核心能力,推动物流系统从“成本中心”向“价值创造中心”转型。
智能物流的商业化浪潮已至,头部企业纷纷加码布局,推动行业进入规模化应用临界点。
安徽合力通过“横向整合+纵向赋能”构建智能生态,先后入股德马科技、收购宇锋智能,与华为共建“天工实验室”,聚焦智能物流装备研发与数字化转型,从单一设备供应商向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杭叉集团则凭借在AGV领域的技术积淀,2024年智能物流解决方案合同金额突破10亿元,并计划布局人形物流机器人,探索搬运分拣环节的全自动化。
中力股份与诺力股份则展现出差异化创新路径。中力股份以“产品级-模式级-系统级”三层架构推进智能转型,其即将于2025年6月底推出的具身物料移动机器人,融合视觉识别与分布式规划技术,可实现去中心化智能搬运;诺力股份通过收购中鼎集成与法国Savoye,构建“叉车+智能仓储”双轮驱动模式,并与浙江大学共建具身智能实验室,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
头部企业的密集动作,标志着无人叉车在成本优化、技术成熟度上已具备大规模商用条件,行业正站在从“技术验证”到“普及应用”的关键节点。
叉车行业的持续增长为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坚实支撑。2025年1-5月,全国叉车销量达60.2万台,同比增长9.3%,其中出口20.9万台,同比增长14.7%,内外销均展现强劲韧性。这一增长态势的背后,是电动化与全球化两大趋势的深度驱动。
电动化成为智能化的“前置条件”。中国叉车电动化率已从2008年的27.2%提升至2024年的73.6%,其中电动仓储叉车占比近57%,而欧洲电动化率已接近90%。电动叉车不仅符合环保要求,其电子控制系统也为AI算法、传感器集成提供了硬件基础,成为智能化升级的天然载体。
全球化布局则打开增量空间。中国叉车出口量从2012年的7.6万台增至2024年的48.1万台,欧洲、美洲占出口总量的60%以上,但在欧美市场的市占率仍较低,随着智能化产品竞争力提升,出海潜力持续释放。
从技术突破到场景落地,从企业布局到行业升级,智能物流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无人叉车作为AI技术与物流场景融合的核心载体,不仅重构着传统搬运模式,更推动物流行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在这场变革中,技术创新与产业实践的深度耦合,将为物流效率提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